專訪鐘南山團隊:人類如何應對新冠病毒變異?
(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鐘南山團隊:人類如何應對新冠病毒變異?
中新社北京11月3日電 題:專訪鐘南山團隊:人類如何應對新冠病毒變異?
中新社記者 李純 張素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1月3日在北京召開,鐘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殊榮。從非典到新冠,該團隊面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出色表現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
從初創至今,鐘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取得哪些重要科研成果?對于新冠肺炎疫情,團隊又有哪些最新思考?
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團隊領銜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學家鐘南山,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長何建行,做出權威解讀。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42年前決定建立團隊并研究呼吸系統疾病的初衷是什么?您為何選擇加入這個團隊?這些年來,團隊研究方向是否有過調整變化?確定或改變這些研究方向,又與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有何關聯?
鐘南山:這恐怕不是42年前而是50年前。1971年,周總理提出對慢性支氣管炎群防群治,那時候我剛回到廣州,醫院安排我從事慢性支氣管炎群防群治。
42年前實際上是成立了呼吸疾病研究所,我們從慢性支氣管炎到肺氣腫、肺心病,再擴大到整個呼吸系統,包括各種各樣的支氣管哮喘、肺癌等,總的來說是(研究)國家的一個常見病。
后來加上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研究),因為2002年末出現了非典或者叫SARS。因為我們是搞呼吸系統疾病的,特別是SARS病死率是10%,而且病情發展得很快,是我們的重點研究任務。
從那以后,(團隊)做了很多關于突發新發傳染病的(研究),比如說H7N9禽流感,05年、06年的H5N1,09年的H1N1,2015年的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之后就是2020年的新冠?,F在,整個研究所花了很大精力來做新冠的研究。
我們主要還是以國家需求為主,需要我們解決什么,就針對這個(問題)解決。特別是(考慮到)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對國民經濟以及全世界的影響,(這)當然是我們主要的方向。
中新社記者:您為什么提出醫療科研要“頂天立地為人民”?學術科研、臨床治療、疾病預防,您認為哪一個更重要?
鐘南山:提出這個還是從我們實際遇到的情況(出發)。一是常見病多發病?,F在全世界比如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當時的SARS、(現在的)新冠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解決醫學沒解決的問題,從理論、實驗室研究到診斷、治療,都要走到國際前沿,這就叫“頂天”。
“立地”的理念是說,我們國家要發展適合國情的“簡便、價廉、有效、安全”的藥物、器械或者治療手段。
“頂天”“立地”的結果是“為人民”。我們做的事,首先著眼國際前沿,再用簡單安全有效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從對一個疾病的整體看,科研、臨床治療和預防都是重要的。一定要說哪個重要,我認為疾病預防最重要。
我們是醫生,對我們而言最主要的體現是什么?是早期發現病人、早期診斷出來、早期給予干預。這次新冠(疫情),中國最大的成功就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隔離,在基層切斷傳染面。
中新社記者:無論是面對非典還是新冠,團隊面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的出色表現給外界留下深刻印象,您能否解碼這個團隊為什么能?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團隊“平時”的科研創新和醫療救治經驗在“戰時”有何幫助?又有哪些“戰時”出現的問題是“平時”沒有預料到的?
鐘南山:我想主要還是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這些病都是呼吸系統的傳染病,我們是研究呼吸系統的,當仁不讓。不管是搶救、診斷、治療,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需要。這個未知數,首先應該是我們來探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動力。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已經搞了這么多年了,(處理過)各種各樣的呼吸疾病、各種臟器衰竭以后引起的呼吸窘迫綜合征等非常多。我們大概有些底子,有點經驗,也有點實力,因為它的規律不會離開那幾項,所以我們覺得還是有點底氣,有點信心。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就會主動去承擔一些任務,所以為什么那個時候(2003年)能夠提出來“把最重的病人都轉到我們醫院來”?一個是追求,一個是動力。
何建行:呼吸病很廣泛。從2004年開始,根據疾病特點,整個重點實驗室、研究院以4種疾病為主作為一個突破口,包括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慢阻肺、肺癌,還有哮喘,包括變態反應疾病。這4種常見的疾病,(我們)一直是圍繞怎么去分析病原體、來源、基因學,已經做了非常多工作。
還有是新冠當中應用比較多的,像體外膜肺。這次碰到很多新冠重病人(重癥患者),我們的一個病人用體外膜肺支撐了111天,也能搶救過來。這種技術都靠平時有相當大的研究和工作量、還有實踐,才能應付突發情況。
碰到新冠這種突發呼吸道傳染病,平時訓練的、在實踐當中形成的經驗理論,都綜合根據新的傳染病特點來做應用和研究,(這是)迅速取得效果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就是“平戰結合”最重要的基礎。
所有的功夫,假如平時沒有積累,戰時是根本拿不出來的。
中新社記者: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中國多地近期也出現疫情。從2019年至今,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達到了什么程度?隨著藥物和疫苗的研發,我們能否徹底消滅新冠病毒?
鐘南山:從疫情發生到現在已經差不多接近兩年時間。病毒的來源現在還不是非常清楚,盡管還沒有非常有效的藥物,但對它的傳播規律、特點、傳染以后的潛伏期以及應該怎么對待它,初步也有一些(成果),比如在抗體的治療等方面還是有一些辦法。
疫苗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不管國外與國內,疫苗研發方面還是取得了比較大的、相對很快的成績。疫苗起碼(需要)5年、8年研制,這一次是半年就出來了。疫苗在國外和國內都很肯定地證明,對(控制)病情的加重率以及減少死亡率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現在有很多東西都是未知的,第一個就是病毒還在變,現在變成傳染性更強的德爾塔病毒,這個病毒已持續大概6個多月,現在看起來德爾塔病毒會持續一段時間。
建立所謂的群體免疫,現在還面臨很多問題。不管是國外或國內,一般打了全程疫苗兩針以后半年,體內的抗體滴度降到原來的差不多十分之一,所以需要打加強針。會不會以后慢慢變成一個類似流感那樣,要發生的話就經常打,這個規律還是需要(再探索)。
另外一點可以看出來,(防控)新冠病毒最主要的不是治療,還是依靠預防傳播。中國在社區的自我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隔離做得很成功。
對新冠病毒目前就認識到這一步。
什么時候能夠消滅新冠病毒?我不認為可以徹底消滅這個病毒,它可能是長期存在的,但是病毒的大規模傳播是可以控制的,這個是我們當前的一個看法。
中新社記者:您之前提到,中國能夠在今年底完成80%的人群全程免疫,這是否意味著群體免疫屏障能夠完全建立?建立之后我們又該關注免疫屏障的哪些問題?
鐘南山:我們現在大概完成新冠全程免疫的注射已經接近10億到11億了。到年底,我們希望達到80%以上??峙?接種率)要達到百分之八十幾才能夠建立所謂的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在全世界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實驗,這個概念是從經驗得來。過去像大多數人得了流感,或打了疫苗以后,就會建立免疫機制。
但從來沒有人做過前瞻性的研究,說接種了多少就可以建立一個群體免疫。所以現在這個工作還需要有一個觀察的過程。
加強針實際上跟建立群體免疫也是很密切的。打了兩針是不是能管一年?目前看來我們的指標還不夠,抗體滴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細胞免疫,有些分管殺死病毒的淋巴細胞有記憶作用,再有病毒刺激時,它會釋放出一些生物物質比如干擾素來殺死病毒。這部分還沒算(進去)。
加強針建立起來以后,做得越多的話,這個國家建立群體免疫的機會可能就會更多一些。
即使是這樣,我想有幾條還是要建立的。一個是現在行之有效的個人防護,比如戴口罩、保持距離以后會成為常態。
當然,要真的消除社區感染必須是全世界的事。我們正在呼吁,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也在呼吁,要共同做好這個工作,這樣的話才有可能真正控制新冠的傳播。
中新社記者: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預防、診斷、治療中,您的團隊仍在進行哪方面的科研工作?還有哪些難題正在攻克?
何建行:在鐘院士的帶領下,我們建立了國家實驗室,新冠防治的研究工作在國家實驗室層面來統籌。再一個是疫苗的進一步開發完善、對于疫苗使用的效果評價,這是重要工作。還有一些生命支持技術比如新型呼吸機、體外膜肺的研發。
因為剛開始是打接觸戰,所以基礎研究沒那么深入。隨著時間長了,很多院士、教授一起加入到鐘院士領導的實驗室當中,對蛋白質結構、分子結構進行更多研究。
新冠抗體是現在我們做得比較好的。從治療的角度,高效價單抗甚至雞尾酒抗體,就是兩種抗體混在一起聯合來抗病毒,是我們以往臨床當中有效的一個經驗,所以現在還是集中在抗體研究上。
小分子藥物的研發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我們在找最容易突破的,對目前緊急使用有幫助的(藥物),覆蓋面還是比較廣。
中新社記者:雖然提這個問題可能為時尚早,但還是想請教未來是否還會出現新冠肺炎這樣的全球流行性疫情?如果真出現,人類應該怎樣應對?
何建行:病毒非常敏感,不停在變異。通常來說,6年左右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變異,十幾年又有比較大的變異,每次大的變異都會引起一段時間的流行。非典之后,鐘院士帶領整個團隊提出這種病毒變化的規律,就是說為什么要做防病毒傳染的研究和建設的重要性。在各級領導的支持下,(我們)建立了科研體系和醫療中心。
鐘南山:(疫情)以后還會出現。光是冠狀病毒,這個世紀已經出現三次。第一次是SARS,是2002年底;第二次是中東呼吸綜合征,在2012年;第三次是新冠病毒,2019年底、2020年初。
現在的問題是怎么對待它。在有效的藥物、疫苗、抗體研發出來之前,進行社區群防群控非常重要,也就是說預防才是重點。這對經濟肯定有些影響,這兩個要把它平衡好。有一些國家全部放開了,但是最近都發現感染明顯增加。
人類總會找出一個平衡點,總會找到一些預防的疫苗,盡管不能終身(免疫),但總能夠往前走。新型的病毒感染一定會再來,但不會像現在這次大流行,因為這一次人類接受的教訓遠遠比其他的深,一定會想出一些辦法來控制。(完)
編輯信箱
歡迎您推薦或發布各類關于實驗動物行業資訊、研究進展、前沿技術、學術熱點、產品宣傳與產業資源推廣、產業分析內容以及相關評論、專題、采訪、約稿等。
我要分享 >熱點資訊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