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合作行為的演化及其神經表征研究方面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佐仁研究團隊以《哺乳動物合作行為的演化及其神經表征》為題在Cell Reports期刊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建立了一個定量評估合作行為的實驗范式,發現了不同哺乳動物物種的合作能力與它們在進化上的層級一致,并且找到了與合作相關的神經表征。
合作行為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它對動物的生存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一些科學家認為合作是與突變和自然選擇同等重要的推動進化的支柱。突變和自然選擇可以解釋同一個組織層次事物的變化,而合作在更廣泛的空間發揮作用,才使30億年前的微生物世界變成現在這樣多樣而復雜的社會。因此研究合作的演化及其背后的生物學機制對于理解現代社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合作行為是如何發生的仍然不是很清楚。
哺乳動物的合作是多個動物個體一起行動來實現共同利益的行為,而且這個過程需要高級認知的參與。之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神經經濟學理論,以靈長類為實驗對象,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或者腦電來研究與合作相關的大腦活動,發現了一些與合作行為相關的腦區,這些腦區也被認為與社會行為和獎勵相關,包括眶額葉皮層(orbitofrontal cortex,OFC)以及其他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子區等。但是對非靈長類哺乳動物的合作行為的定量研究,以及通過在細胞層面的神經電生理研究神經機制的工作極少。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研究團隊首先建立了一個能夠自動檢測和評估合作行為的范式,并且這個范式具有普適性。在這個范式中,兩只動物需要在設定的時間窗口(3s,2s,1s或者0.5s)內,都去觸發鼻觸,才能獲得獎勵。結果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管是兩只大鼠的合作,還是三只大鼠的合作,都能成功。研究人員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動物之間的社會交流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合作建立初期。
在建立了這樣的范式之后,研究團隊關心的第一個問題是合作能力與演化的關系。他們利用已有的模式動物資源,包括小鼠、大鼠和樹鼩,比較它們在合作任務中的表現。結果發現,在最難的測試條件下(時間窗為0.5 s),樹鼩的合作成功率最高,但是碰鼻觸的次數卻比大鼠要少,顯示了樹鼩采取了更有效率的方法來實現合作。在三種模式動物中,小鼠的表現最差,在三個階段的合作成功率都是最低的。這些結果提示,這三個物種的合作能力與他們在進化樹上的層級系相一致。隨著進化上越來越靠近人類,合作能力也越來越強。
接著研究人員研究了合作背后的神經機制,通過在體電生理記錄技術,采集大鼠OFC和前邊緣皮層(prelimbic cortex,PRL)的神經元活動,分析發現這兩個腦區的神經元可以編碼合作的不同方面,比如,大鼠在合作任務中所扮演的角色(起始者 vs. 跟隨者)以及合作是否成功(成功 vs. 失?。?。更重要的是,研究團隊比較了兩個腦區神經元在合作任務與非合作任務之間的反應差異和在獎勵高的任務與獎勵低的任務之間的反應差異,發現OFC和PRL的神經元對于合作與獎勵的表征不同:前者更傾向于編碼與合作相關的信號,而后者更傾向于編碼與獎勵相關的信號。
該研究建立了一個定量評估合作行為的范式,發現了社會交流對于合作行為有重要貢獻。此外,研究發現小鼠、大鼠和樹鼩的合作能力與它們在進化樹上的層級一致。這為哺乳合作能力與進化的關系提供了新證據。研究人員還發現OFC和PRL的神經元可以編碼大鼠在合作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合作的成功與否。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與合作相關的信號和與獎勵相關的信號在大腦中的神經表征不同。在社會環境中,區分不同角色的能力可能是共情等社會行為產生的基礎,對于建立有效的合作以及發展群體智能很必要。此外,一些精神障礙類患者缺乏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定量檢測合作行為的范式以及一些相關的神經表征也許有助于這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 沒有相關內容!
編輯信箱
歡迎您推薦或發布各類關于實驗動物行業資訊、研究進展、前沿技術、學術熱點、產品宣傳與產業資源推廣、產業分析內容以及相關評論、專題、采訪、約稿等。
我要分享 >熱點資訊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