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5暨南大學游靜組構建一種斑馬魚胚胎離子型化合物生物富集預測模型離子型化合物在生物體內的分配不僅與化合物在脂質中的分配有關,還與它們和其他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等)的結合行為密切相關。傳統針對疏水性化合物構建的QSAR模型往往難以準確預測離子型化合物的生物富集性。
-
2022-08-04此魚不止「人間」有,太空也有!7月24日14時22分,中國天宮空間站首個實驗艙「問天」成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讓越來越多的人對「耕漁太空」滿懷憧憬。
-
2022-08-02斑馬魚緩慢性心律失常模型的構建建立一種簡單易行、重復性好的斑馬魚緩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及其評價體系。
-
2022-07-28百萬線蟲細胞研究揭示胚胎發育具有糾錯潛能生命發育往往并非一帆風順。很多胚胎在不同發育階段都會出現各個種類、不同程度的細胞行為異常,但這并不會影響胚胎的最終存活。
-
2022-07-28斑馬魚黑色素瘤模型研究進展本文論述最新的斑馬魚模型運用于黑色素瘤疾病機制的研究的相關成果,及利用斑馬魚進行小分子化合物/藥物篩選和研發的現狀,最后總結了斑馬魚模型在黑色素瘤研究中的重要價值,將為黑色素瘤發病發生機制、尋找疾病治療方法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
2022-07-07毛炳宇研究員團隊牽頭構建文昌魚胚胎單細胞水平的細胞分化譜系一個受精卵是如何從單細胞發育、分化為大量不同類型的細胞、組織和器官,最終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的,這一直是發育生物學的基本問題和長期以來的研究目標。
-
2022-07-07迄今最全斑馬魚基因圖譜發布 有助更好地研究癌癥等疾病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5日出版的《自然·遺傳學》雜志上發布了迄今最全面的斑馬魚基因圖譜。斑馬魚是醫學和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使用量第二大的動物模型,這一成果將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研究各種癌癥、心臟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在研究中用斑馬魚模型取代哺乳動物模型。
-
2022-06-30斑馬魚仔魚模型:研究組織中性粒細胞功能我們回顧了斑馬魚仔魚中性粒細胞發育和功能的數據,以及斑馬魚為中性粒細胞生物學研究帶來的進展。此外,我們討論了使用斑馬魚仔魚模型時要考慮的層面,以進一步增強我們對中性粒細胞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功能的理解。
-
2022-06-24中科院海洋所破譯首個深海甲殼動物基因組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李富花研究員課題組和李新正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破譯了國際上首個深海甲殼動物——深海水虱(Bathynomus jamesi)的基因組,并揭示了深海水虱體型巨大化和深海寡營養環境適應的獨特分子遺傳機制。
-
2022-06-14研究揭示全球海洋RNA病毒的多樣性和生態足跡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Matthew B. Sullivan小組揭示全球海洋RNA病毒的多樣性和生態足跡。這一研究成果于2022年6月9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2022-06-06斑馬魚試驗:了解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斑馬魚在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領域相對較新,盡管幾十年來它們一直是發育生物學和神經科學中有價值的脊椎動物模型。透明斑馬魚仔魚具有人類先天免疫系統的大部分成分,成年斑馬魚也產生適應性免疫系統的細胞。利用斑馬魚感染模型的最新發現包括病原體存活機制和微生物的宿主細胞感應。
-
2022-06-02黃鱔生殖干細胞分離和培養方面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孫玉華團隊在黃鱔的卵巢、間性性腺和精巢中分離培養出生殖干細胞,發現GSCs存在于不同發育時期的黃鱔性腺中。
-
2022-05-30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的中耳曾是魚類用來呼吸的鰓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蓋志琨聯合中、英、瑞(瑞典)三國科學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生態和演化前沿》發表了有關脊椎動物噴水孔起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類的中耳曾經是魚類用來呼吸的鰓。
-
2022-05-26斑馬魚試驗:IPPD誘導生長抑制及其機制使用斑馬魚胚胎(受精后2小時)暴露于0、0.0012、0.0120和0.1200 mg/L的濃度的IPPD 5天以研究其對胚胎發育、生長激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GH/IGF)和下丘腦-垂體-甲狀腺(HPT)軸的破壞的毒性效應。
-
2022-05-16科研人員解析斑鱉的全基因組序列:其與中華鱉親緣關系密切中新網昆明5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和長沙生態動物園合作,成功組裝出了全球最瀕危龜鱉類物種斑鱉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序列,并解析其適應性進化基礎。
欄目搜索:
編輯信箱
歡迎您推薦或發布各類關于實驗動物行業資訊、研究進展、前沿技術、學術熱點、產品宣傳與產業資源推廣、產業分析內容以及相關評論、專題、采訪、約稿等。
我要分享 >對不起,暫無資料。
熱點資訊
- 年
- 月
- 周